image.png

  媒体报道,最近可口可乐涨价的消息受到业内人士关注,有网友直呼“肥宅快乐水不快乐了”。事实上,不单可口可乐,今年以来已有多家饮品企业对旗下产品进行提价。中新经纬近期走访线下超市、便利店等零售渠道发现,除矿泉水外,低于3元的饮料已寥寥无几,5元以上的产品正在占据饮品区更多位置。

  可乐、气泡水、柠檬茶、奶茶,四大品类都是当下年轻人非常热衷的饮品,从价位上看,这四大品类在便利店里的价位也纷纷上扬,一步步突破了5元。究其原因,也是最常见“受原材料成本上涨等因素影响”。

  在几乎完全竞争的市场里,企业还能以成本理由进行涨价,而很少有企业因为成本原因而降价。这难道不是一个有趣现象?成本高了,企业就去涨价,以此保持一定的利润,在饮料这种纯竞争的品类里,竟然还能确定正的利润率?按照这个逻辑,岂不是成本越高越好,那么价格就可以水涨船高、营收大增了。



  稍懂经济学的都知道,商品价格基本都是供需双方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企业可以说自己的成本高,所以定价要高,那么需求方也同样可以说,对自己成本高了,价格必须低。最后博弈的结果,要不就是知名产品真能卖贵,要不就是少了人买。作为个体的需求者,当然不可能知道身边其他人有没有这个消费能力。

  进一步推究,虽然可乐成本提升背后是某国原材料短缺,但是价格的提升却是和饮料旺季的到来密不可分。消费者对于饮料尤其是冷饮类的需求增长,导致对饮料稍微涨价的忍耐力提升,这是企业能够普遍提价的前提。这个过程中,如果进一步细分,一部分后进的企业其实是有机会的。比如开发某些网红果汁奶茶之类,以比平均价格低10%的价格出现,也可能形成和涨价产品的差异对比,从而打开销路。

  尤其是年轻人对于新出品牌和品类更具有尝新的欲望,既新且美还低价,这是许多不知名产品能够上位的重要原因。无论叫网红也好国潮也好,健康饮料也好,美容饮品也罢,饮料市场都会长期处于洗牌状态。资深老品牌如果能够相应开发子品牌,这不但是对老品牌价值的保护,也是对年轻市场的积极融合与开发。怎么看这都比直接涨价要更高明得多。可是现实中,越是老牌巨头型的饮料企业,其年轻化常常就越显得违和,如同穿西装踢足球。所以对年轻市场的开发,前提还是企业决策层必须和年轻人有更多的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