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709113753.png


“大家看,这边方方正正‘国字脸’的猕猴桃是‘农大郁香’,那边两头尖尖‘锥形脸’的是‘脆香’。这两个品种在示范园里产量都很高,说明我们的种植技术适用性很好。”7月8日,“活力中国调研行·万千气象看陕西”主题采访活动来到杨凌,在杨凌国际猕猴桃创新创业园,负责人高志雄向记者介绍园区猕猴桃种植技术。

过去,种植猕猴桃往往会遇到这样的难题:提高产量,猕猴桃不好吃;品质提升,产量却下降了。农民辛辛苦苦忙活一整年,利润却不见增长。

怎么办?高志雄说:“想获得更多利润,就不能闭门造车,关键要依靠科技成果转化。”

多年来,围绕科技成果落地,高志雄团队以建设全产业链示范园区为目标,向高校及科研院所取经,引进一批优质种苗和种植技术,在园区建设了猕猴桃新优品种实验展示区、良种苗木繁育区、标准化栽培展示区等,致力于向万千“新农人”播撒前沿技术的种子。

“我们平时吃的猕猴桃,有的酒精味明显,有的口感干涩,关键是催熟工艺不成熟。”高志雄介绍,“经过多年技术攻关,我们研发了增氧控温冷库,通过改变猕猴桃的催熟条件,将猕猴桃纤维软化的同时,把其中的多糖变单糖,使猕猴桃吃起来口感更好,且保质期可达15天,便于果农售卖。”

高志雄介绍:“如今,园区不仅每年培养数百名职业农民、创新创业人才,还将技术推广到宝鸡、渭南、汉中等地。各地的‘徐香’‘脆香’等品种不仅高产,而且品质高,每亩利润普遍提升5000元。”

“我们希望通过园区的示范作用,让优良种苗得以推广,让先进的农业经验在田野落地生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教授刘占德说,“未来,务农将是一个科技含量高、回报丰厚的职业。今年,园区又招了9名研究生来这里当‘农民’。”

在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植物工厂,颜色各异的花卉、翠绿的蔬菜在集装箱内茁壮成长。集装箱外,太阳能板为控温、光照等设施提供电力。

“在这里,一粒种子从播种到收获仅需42天,整个生产过程仅需4至5名工作人员进行必要的维护。”杨凌农科商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生产技术负责人王芳告诉记者,“农作物播种、分栽、采收各环节全部由计算机控制,可实现‘种子进去,蔬菜出来’的智能管理。”

“农业要出效益,关键是向科技要生产力。在园区,这样的智慧农业设施还有很多。”杨凌农科商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猛介绍,园区智慧云控制中心通过大数据平台计算和分析,可对园区内种植、生产、服务等全过程进行管理、决策和控制,实现农业生产自动化、智能化、系统化、标准化。

园区研发的“棚掌柜”温室大棚智慧控制系统,可精准调控温室作物生长环境,远程监测温室各项环境参数及设备状态,让农民用手机就能控制大棚内温度、科学施肥。

深蓝智慧渔业示范中心配备多套成鱼循环水系统,可兼容淡水/海水、冷水/温水等多种养殖模式,通过各类监测设备,可实时监测水温、水质、氧气含量等重要指标,并实现智能决策与精准执行。中心年产无抗生素刺身级高品质水产品30吨至40吨。

……

科技创新已成为驱动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动力。近年来,杨凌已成立种业、果业、畜牧业等8个由院士专家领衔的产业创新中心,打造面向全国特别是旱区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载体,区域技术合同交易额年均增长50%以上,123个动植物品种权实现交易转化。在这里,各个领域的“新农人”正源源不断地将先进种植技术播撒到万千农户的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