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至9日,非遗焕新 青春同行——苏港澳台青年非遗传承保护活动走进南通海门。来自苏港澳台的青年们沿着江海交汇的独特地理脉络,走进现代工程奇迹、重工制造基地与非遗传承阵地,在古今交融中触摸南通的城市肌理,感受这座“中国近代第一城”的文化底蕴与时代活力。

智联江海 见证硬核实力

作为活动特别支持单位,江苏中行的青年代表们全程参与了活动。在招商局重工(江苏)有限公司的生产基地,正在建造的超大型集装箱船如钢铁巨鲸般静静伏卧,焊花在阳光下飞溅成星点。来自江苏中行的青年代表姜朱威向大家介绍了中行为企业提供的授信支持、保函、信用证以及贸易融资等全方位金融服务,江苏中行以专业、高效的国际结算服务,助力企业建造能力全面升级,为支持本土优质企业“走出去”贡献金融力量。

微信截图_20250811153114.png

“从长江隧道到巨型船舶,南通用工业实力诠释了‘江海门户’的硬核底气。”提及为船舶海工这一地方龙头产业提供的金融支持,来自南通中行的青年代表李宋逸分外自豪,“从设计研发的科创贷,到零部件采购的供应链融资,再到船舶交付出海的贸易结算,我们用全链条金融支持为‘中国造’驶向全球注入加速度。”

绣韵流转 触摸非遗温度

当日傍晚,凯利绣品博物馆的灯光勾勒出百年绣架的古朴轮廓。在南通非遗“仿真绣”的传承基地,经过专业老师的手把手指导,青年们穿针引线,在素色缎面上勾勒山水轮廓。“仿真绣的每一针都藏着对自然的观察,就像南通人把江海风光绣进了时光里。”来自南通中行的青年代表吴水倩由衷感叹,“借这次苏港澳台活动,我也是第一次这么近距离感受咱们自己的‘非遗’佳作。”

“我们目前最受欢迎的绣品,很多都是年轻传承人融合现代审美后的创新尝试。”博物馆工作人员向青年们介绍,目前已有多款非遗绣品通过电商平台走向全国。在传统纺织技艺适应现代艺术市场的探索路程中,离不开金融的支持服务。作为当地极具代表性和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南通纺织业在全球家纺产品中占据近60%市场份额,是国内乃至全球重要的家纺生产基地。多年以来,南通中行深度融入地方特色产业转型升级,累计已为南通纺织产业投放授信资金近50亿元。

匠心传承 续写张謇遗风

8月9日清晨,青年们在张謇青少年研学中心开启了非遗体验之旅。扎染工坊里,蓝白棉布在手中折叠成各种形状,浸入染缸后浮现出如江海波纹般的纹样。随后的金箔画体验区更显热闹。在传承人指导下,青年们用镊子将薄如蝉翼的金箔贴在画板上,组合成一幅幅生动的剪影画。“一两黄金能锤成一亩地大的金箔,这种极致工艺里藏着我们中国人的匠心。”青年们为眼前的神奇“非遗”技艺赞叹不已。

微信截图_20250811153124.png

颐生文博园内,百年老窖池群、传统酿造技艺展示馆等一一讲述着历史故事。这里保存着中国最早的酿造车间之一,1906年颐生酒曾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这也是中国酒类荣获的第一枚世界博览会金奖。在传统酒曲发酵池前,文博园负责人介绍:“张謇先生‘实业救国’时创办的企业,如今仍在续写传奇。”

从实业兴邦到文化传承,青年们深切体验了随历史长河延绵至今的奋进力量。所见所闻让大家意犹未尽,纷纷表示今后有机会还将再来旅游体验。南通中行的青年代表们向大家介绍了中行“来华通”APP,汇聚文化、旅游、美食等资讯,并整合翻译、地图、汇率查询等各种生活和金融服务,让港澳台小伙伴们今后能够实现“一机畅游”的服务体验。

此次活动中,苏港澳台青年不仅见证了南通从“实业名城”到“创新高地”的蜕变,更在非遗体验中读懂了江海文化的包容与坚韧。后续他们还将走进江苏常州,继续在行走中感悟中华文化的多元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