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威海高区怡园街道聚焦文化育人、服务聚心,精心打造邻里学院、春风书院等一批特色文化书院,逐步构建起体系完备、功能多元、覆盖全龄的社区文化教育网络,成功探索出一条以文化认同夯实社区认同、以书院建设赋能基层治理的创新路径。
书院“搭台” 构建全域全龄文化体系
街道以党群服务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为载体,整合辖区文化资源,打造功能完备、主题鲜明的文化书院,形成“一社区一书院、一书院一特色”的普惠性格局。各书院精准对接全龄人群多元化需求,提供差异化、精细化的文化服务。邻里学院开设二胡、书法、八段锦等传统课程,并组建社区艺术团”;春风书院聚焦青少年群体,通过“书院夏令营”“非遗体验课”“亲子阅读坊”等系列活动,打造校外传统文化教育和阅读实践的重要课堂。
各社区书院普遍开设手工制作、心理辅导、健康讲座、数字生活培训等多样化课程,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便捷的文化服务,营造起“全龄有所依、文化在身边”的浓厚氛围。通过系统布局与资源整合,怡园街道已将社区文化书院打造成聚人心、育新风、惠民生的基础平台,有效增强了居民的归属感、认同感与幸福感。
资源“组队” 贯通“大邻里”资源网络
打破传统社区界限,构建多元融合的“大邻里”文化生态,是怡园街道推动文化书院提质增效的关键举措。街道通过机制创新,有效贯通区域文化资源网络,推动社区书院与高校、企业、共建单位等实现深度资源整合。
在与高校合作方面,街道与山东大学(威海)、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等高校紧密联动,建立“社区点单—高校授课—居民受益”的闭环机制。针对居民文化需求,高校定期推出诗词鉴赏、国学经典解读等人文课程,既丰富了社区教育的内容层次,也为高校知识服务社会搭建了桥梁。同时,借助威海职业学院艺术学院等单位的专业力量,开展美术创作、手工实践等互动性强、体验感佳的教学活动,让居民不出社区就能享受优质、专业的教育服务。
为进一步拓展资源整合覆盖面,各书院积极推行“邻里合伙人”机制,广泛吸纳周边商圈商户、爱心企业、共建单位等多方力量参与书院运营。通过精准对接“资源清单”与“需求清单”,目前已有40余家单位和商家持续参与课程支持与活动共建,形成了良性互动、互利共赢的文化服务生态。今年以来,各书院已累计开展各类文化课程、讲座及体验活动超百场,服务居民数千人次,显著增强了社区文化凝聚力和活力。
文化“赋能” 培育邻里共融文明新风
在怡园街道,文化书院早已超越“学习场所”的单一属性,逐渐成为社区治理的情感纽带与协商平台。街道以文化书院为载体,系统构建“邻里议事—协同共治—文化融合”的社区治理新机制,让文化服务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
各书院通过打造“好邻居议事厅”“楼栋议事角”等多元参与平台,建立“居民提议—集体协商—共同落实”的闭环治理流程,将文化活动与邻里互助、纠纷调解、环境治理等实际议题有机结合。定期组织的“社区茶话会”“社区事务听证会”,为居民提供了理性表达诉求、共同商议解决方案的渠道,成功解决了停车管理、宠物饲养、楼道整治等多项社区治理难题。同时,依托“家校社”协同机制,书院设立“儿童议事会”,鼓励青少年参与社区微更新、环保实践等公共事务,从小培育其责任意识和社区共建能力。
此外,书院还积极组织“邻里百家宴”“百姓才艺秀”“传统节庆雅集”等特色活动,打破现代都市邻里间的隔阂,重塑热闹温馨的社区公共生活,为治理赋能提供了坚实的情感基础和文化支撑。截至目前,通过书院平台孵化的社区社会组织已达百余家,涵盖为老服务、儿童关爱、文化传承、环境维护等多个领域,累计服务居民数万人次,形成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良性治理生态。“以前防盗门紧闭,现在百家宴飘香。”居民的这句口碑,正是文化书院以文聚人、以文化人、以文促治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