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一场围绕科技赋能、开放共融主题的2025·青岛创投风投大会拉开帷幕。在这场金融大会中,科技成为了热词之一。嘉宾发言离不开科技二字,“AI技术变革下的金融与科技”和“资本招商与科创企业路演”两场分论坛现场观众席满座,甚至还有人站立旁听。
事实上,科技投资正在成为一种趋势。由大会组委会发布的《2025创投风投行业年度白皮书》显示,2025年中期,全球创业投资市场呈现出明显的资本集中趋势,人工智能领域吸引了绝大部分投资资金,其他行业则相对冷清。进入2024年,中国创投行业转而进入一个由国家战略引导、以硬科技创新为核心、强调“耐心资本”的新范式。
科创投资浪潮奔涌下,风险亦不能忽视。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晓春在大会期间接受南都N视频记者专访时表示,科技要有真的用处,对接真需求,并要防范一些风险。
稳定币一些宣传是有些人炒作过头了,谨防被“割韭菜”
刘晓春以稳定币为例谈到了科技与金融之间的关系。他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科普道:“稳定币好比此前的饭菜票或者当今的购物卡,背后也是1∶1的真实货币,稳定币只是钱的代表。只是利用新的技术在某些场景中实现货币的部分功能。”
谈及稳定币背后的区块链技术,刘晓春认为,背后的技术并不是最重要的,技术是中性的,人们如何应用才是决定性的。像稳定币,应用了新的技术,但其实现的支付功能本身并没有多高超,只是作为真实货币的代表完成了初步的支付,收款人只有把收到的稳定币兑换成真实货币才算是完成了支付结算。现在的一些宣传是有些人炒作过头了。
同时,刘晓春认为,稳定币只有在特定领域和范围才有用,凡是真实货币支付结算方便的场景,人们没有必要绕道使用稳定币。比如,某些国家的贸易受到制裁,其他国家银行拒绝遭受制裁国家的企业付款和结算,此时真实的法定货币在正规渠道较难发挥交易支付的作用,稳定币就有用武之地了。但稳定币也不是唯一解决途径。
刘晓春还谈道,支付的目的是支付货币,所以稳定币最终还是要兑换为真实的法定货币。稳定币点对点支付是很快的,但将其兑换为法定货币,依然要回到银行体系,所要经历的审查时间等并不短暂。现在美国、香港等经济体为稳定币立法,实际上是将稳定币纳入监管。监管对客户恰当性审查的要求,必然会影响稳定币的支付效率和应用范围。
此外,刘晓春强调,发行机构为社会提供稳定币支付服务可能是一门盈利的生意,但稳定币本身并没有任何投资价值,比如用美元投资美元稳定币,就好比用美元投资美元,没有意义。社会公众一定要小心类似的炒作信息,别当了“韭菜”。
近期发生的新康佳金融传销案就是一个例子。据其他媒体报道,这家机构打着稳定币的旗号,承诺每日1%的高额收益率,实则是干着传销加庞氏骗局的勾当,导致200万人血本无归,130亿元资金去向不明。平台崩盘前48小时,巨额资金像变魔术一样,通过滚币器洗到开曼群岛的空壳公司。平台创始人黄鑫在投资人群中抛下一句“我已在国外,因为你们的财富与智商不相匹配”后彻底失联,200万投资人的暴富梦也随之破碎。
投硬科技成为一种趋势
接受采访后,刘晓春便奔赴“AI技术变革下的金融与科技”这场分论坛,他作为主持人,和其他业内人士共同探讨金融与科技的相关问题。
投资和科技到底谁需要谁?国寿投资副总裁在分论坛现场谈道:“以人工智能为例,这项技术一方面是我们投资的领域,因为我们是家投资公司;另一方面,我们应用人工智能的技术来做好投资。”
投硬科技已然成为现在的一种趋势。最近一年多,中央一直在鼓励风投创投要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对投资方向进行调整。
然而,投资科技并非易事,实践过程中往往面临一些痛点。据匡涛介绍,科技领域往往具有一定的技术壁垒,投资人并非科技行业的专家,科技的迭代又非常快,这就给投资人的决策带来了不确定性。因此,投资人会选择分散投资来规避风险。像一些“卡脖子”的领域也是重点的投资方向。
《2025创投风投行业年度白皮书》显示,中国创投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中美科技竞争导致的供应链重构,为国产替代和自主创新创造了巨大的市场机会。从芯片设计到新能源汽车,从生物制药到工业软件,一大批中国企业正在“卡脖子”技术领域实现突破。
结合实践,在刘晓春看来,科技更需要金融。他说:“科技没有钱就做不起来,科创企业的成长之路是很艰难的,需要大量资金的前期投入,所以我们要做好科技金融这篇大文章。科技发明出来以后要有应用场景,而金融领域是非常重要的应用场景,金融又能带动各行各业实现数字化转型,所以我们要做好数字金融这篇大文章。”
此外,刘晓春还提醒道,科技可以助力金融机构控制和管理各类风险,但科技本身也给金融机构带来各类新型风险,比如人工智能就存在大模型幻觉、个人隐私安全、数据信息安全、网络运行安全等新型风险。所以,必须认识到,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但将风险管理完全依赖于技术是最大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