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教育部举行“教育大会一年间·教改进行时”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日前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工作部署情况。同济大学副校长许学军对《意见》进行了解读。

《意见》首次将“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概念提出来,这里提到的优质科技教育与以往一直提的科学教育相比,有哪些突出特点?
对此许学军认为,文件首次提出科技教育是破解当前教育问题、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最大创新是充分凸显科技教育的内涵,与传统意义的科学教育不同的是,科技教育不仅仅是科学思维培养,更重要的是在资源上实现横向衔接,汇聚优质科技资源导入中小学教育;在课程上实现学科交叉,将前沿科技分学段、分层次融入到课程体系,从而更好地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培养科学思维与探究能力,实现培养科技后备人才的目标。
许学军还从三个角度对《意见》进行了解读。
战略意义方面,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内在要求。教育强国的核心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类人才须具备应对未来科技挑战的综合素质,科技教育是关键载体。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是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布局。从基础教育抓起,系统提升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夯实国家创新根基、积蓄人才优势,形成“教育育人才、人才促科技、科技兴国家”的良性循环。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长远之策。通过一体化科技教育早期发现科技“好苗子”,畅通成长通道,为国家持续输送战略科学家、卓越工程师与高水平创新团队。
构建新生态方面,《意见》既是落实《教育强国纲要》的具体举措,也是破解科技教育“学段衔接不畅、资源分布不均、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的关键方案。这次文件出台,尤其注重育人目标和资源的有效衔接,通过高校、科研院所与中小学深度合作,有序开放科研优质资源,为“小学激发科学兴趣、初中夯实科学基础、高中引导创新实践”的阶梯式成长路径提供有力保障。文件也推动构建了螺旋上升的科技教育课程体系,不仅打破了学科壁垒,更加强化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的STEM教育跨学科融合,并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物质科学、生命科学等国家战略急需的科技前沿内容,分学段、分层次融入课程体系。文件提出充分依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汇聚全国顶尖科普资源、虚拟仿真实验与名师课程,以数字赋能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推动科技教育公平发展。
大学可为方面,《意见》提出要依托高校探索建立大中小学科技教育共同体,为科技教育提供人才与组织支撑。大学要在课程建设上发挥“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与科研积累,将前沿学术成果转化为中小学科技教育可理解、可实施的指导方案,帮助中小学教师更新教育理念、优化课程设计。大学要在师资培育上发挥“赋能”作用。通过“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中小学科技教师高级研修班等项目,定向培养高素质科技教育师资,系统提升他们的学科知识储备、科学素养与教学能力。探索建立“双聘”机制,鼓励大学教师到中小学担任科技教育导师或兼职教师,提升中小学科技教育质量。大学要在资源共享上发挥“贯通”作用。主动将优质通识课程、教授科普讲座等转化为线上资源,服务和支援教育资源薄弱地区。



